6)轧制过程中的调整
轧制过程中主要的调整过程是通过检查轧件运行及尺寸情况来判断导卫、轧槽使用、速度调整等工艺制度是否合理,从而保证不产生堆钢事故,同时轧出合格的产品。调整的依据是通过“观察”、“取样”、“木印”、“打击”等方法获取的。
观察轧件在机架间咬入过程中出口是否有“抬头”,如有则进口滚动导卫安装过低;反之轧件头部若有“下扎”现象,则可判断进口滚动导卫安装过高。观察通条圆轧件,若存在扭转现象,则说明进口滚动导卫导轮间隙或轧件高度尺寸过小。
通过对飞剪切头(尾)或是碎断轧件进行取样可以判断轧槽的磨损情况、导卫的使用对中及辊缝是否符合轧件尺寸要求,判断可分下列几种情况:
轧件两侧辊缝印的宽度尺寸不一样,说明进口导卫安装不正;
轧件高度尺寸合适,而宽度尺寸波动较小,说明来料断面尺寸不足或是张力过大;
耳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来料过大,在进入下一架轧机时引起孔型过充满,这种情况,其轧件断面比较充满,轧件两边都有耳子;其二是本机架压下量过大,其轧件也是双边耳子,并高度尺寸过小;其三是入口导卫较偏,表现为轧件一边有耳子,一边尺寸比较欠缺;其四是入口导卫过大或损坏,这种情况,轧后的轧件断面不规则,两边带耳子,应及时更换导卫。
折叠,一般为前某一机架出现耳子或划伤后再经过轧制而所致,应及时查找原因。
上下不对称(椭圆度不合适),由错辊或是进口导卫过大造成的。
轧件上有周期性的麻面、凹坑、压痕,是因轧槽有“掉肉”、裂纹所致。
烧木印是对轧件作动态检查的简单有效手段。其方法是用一根木条直接贴在运动着的红钢的辊缝位置,然后取出观察烧木的印迹形象,从而判断轧件的充满程度、导卫及轧辊的使用情况等。
成品尺寸的调整应在上述判断方法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方法来进行。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判断调整方法:
通过成品尺寸取样测量或用烧木样的方法观察轧件宽度在整个轧件的头、中、尾尺寸变化为大、中、小,应判断机架间存在过大的拉钢轧制,应及时通知主控台尽快调整;
轧件通条尺寸变化不大,高度尺寸合适,宽度少量超差,应调整成品前孔及成品前前孔钢料。如宽度超差量大,应进行调整整个机组的轧件尺寸;
在各道次轧件尺寸控制过程中,应在保证基本接近标准轧件尺寸的基础上同时放大或缩小,使各道次变形均匀分配,不能存在个别道次变形大,而有的道次变形小的现象。中间道次轧件的尺寸确定可在交接班通过试轧小钢来标定。随着轧槽的磨损,班中辊缝调整可采用辊缝补偿的办法来进行,这样避免了各道次间变形量的不均,从而也使主控台操作工对轧速容易掌握及调整,使上下能结合一致。
由主控台的实际轧制负荷及延伸系数与理论值比较来判断各道次的变形量是否合理。
成品尺寸的椭圆度不合适,应检查成品轧辊孔槽或进口导卫的开口是否过大。